西周建立后,周公旦制定了周礼,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便是“嫡长子继承制”。这一制度的设立,旨在避免由于继承权争夺而引发的内乱,确保王室的稳定和国家的团结。在周公旦的影响下,从周成王(周武王之子)到周懿王,西周一共经历了六代君主,都严格遵循嫡长子继承制。然而,周懿王去世后,继承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。
周懿王的弟弟姬辟方和嫡长子姬燮之间的继承之争,揭开了这一变化的序幕。按理说,按照周礼,姬燮应该是周懿王的合法继承人。然而,最终继位的却是姬辟方,这一决定标志着西周首次打破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。问题的关键在于,周懿王的去世大约发生在公元前937年到前892年之间,正值西周的中期,那个时候王朝的统治看似稳固,外部没有出现重大危机。如此背景下,姬辟方为何能够当上天子,姬燮为何未能继位?
展开剩余76%周懿王在位的初年,西周就遭遇了来自“猃允”游牧部族的侵略。这支部族根本不顾及周懿王的威严,直接出兵攻占西周的领土,使得周王朝的百姓深受其苦,甚至作诗讽刺周懿王的无能。《史记》对此有记载:“懿王之时,王室遂衰,诗人作刺。”虽然周懿王刚登基时,能够将责任归咎于前任,但随后的局势并没有得到改善,反而是多次遭遇外族入侵,甚至连西周的京畿之地也屡遭侵犯。
《竹书纪年》记载了周懿王年间的几次外族入侵事件:懿王七年,西戎进犯镐京,十三年翟人侵扰岐山,十五年周懿王为了躲避敌人威胁,带领朝廷迁至槐里(今陕西兴平东南)。然而,这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周懿王在位期间,北方的异族入侵形势愈发严峻,而周懿王未能像前几位君王那样有效压制外敌。这不仅是因为西周的国力逐渐衰退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周懿王的治国能力明显不足。
然而,西周的高层贵族们并未能意识到国家衰败的根本原因,而是将问题归结于周懿王的无能。这导致了宫廷内外的矛盾日益激烈。从周青铜铭文中可以看出,周懿王之前的册命,均有史官进行宣读,过程非常繁琐且讲究礼仪,而在周懿王继位后,册命仪式简化,且宣读册命的竟然是他本人。这一变化,暴露了周王室与大臣之间的裂痕,也反映了周天子威信的逐渐消退。
与此同时,周懿王在面对天象时的惊慌失措,也让许多大臣感到失望。公元前897年,发生了“天再旦”现象,即一天之内发生两次天亮,极有可能是日全食。周懿王对此感到极为恐慌,认为这一天文现象预示着不祥之兆。于是,他做出了将都城从镐京迁往犬丘(后改名槐里)的决定。尽管新都还未完全建成,周懿王便匆忙迁都,这不仅伤害了西周的政治尊严,也使得不少大臣丧失了在镐京的利益。
在国内,周懿王一再做出妥协,削弱了王权威信;在国外,他屡次丧师失地;而在面对天象异常时的过度恐慌,更是让他在大臣心中的形象急剧下滑。正因为如此,许多大臣开始对周懿王产生强烈的不满。《竹书纪年》对此记载道:“懿王之世,兴居无节,号令不时,挈壶氏不能共其职,诸侯于是携德。”这意味着,周懿王的统治混乱不堪,无法保持国政的正常运行,导致许多诸侯选择支持更有德行的人。
按照周礼,继位的应该是嫡长子姬燮,而非姬辟方。然而,由于周懿王的治国无能,西周的内外形势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。史书中记载,姬燮被认为软弱无能,这也为姬辟方提供了继位的机会。关于姬辟方如何继位,《史记》对此仅简略记载:“懿王崩,共王弟辟方立,是为孝王。”至于具体的继位过程,史书并未详细描述。《竹书纪年》则指出,姬辟方的继位是因为“诸侯于是携德”,即诸侯们选择推举更具德行的人来继承王位,因此“立德不立长”,打破了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。
周孝王继位后,司马迁对他并未过多描述,仅简略提到他是“孝王”。然而,《竹书纪年》记载了周孝王在位期间积极治理国家,成功打击了西戎对西周的威胁,甚至一定程度上实现了“中兴”。不幸的是,他英年早逝,去世后追谥为“孝”,这一谥号正是对他功绩的最好评价。
值得一提的是,西部崛起的秦国,在周孝王的帮助下逐渐强盛。当时,为了应对戎狄的威胁,周孝王非常重视马匹的培养,并且聘请了擅长养马的秦人非子,最终将非子封在秦地,并且给与了足够的土地支持。这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。
至于周孝王如何能够继位,除了西周上下希望有一位能够振兴帝国的君主外,周孝王本人的智慧和手腕也至关重要。他巧妙地拉拢了大臣和诸侯,从而获得了他们的大力支持。由于姬辟方继位不合周礼,因此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故意简化了周孝王的相关事迹。
最后,周孝王去世后,继位的不是他的子孙,而是姬燮,史称“周夷王”。对于姬燮为何能够继位,史记中提到:“孝王崩,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,是为夷王。”然而,诸侯为何重新立姬燮,却仍然没有明确的解释,成为历史中的一大谜团。
发布于:天津市倍享策略-股市配资平台-配资查查-配资公司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